English

科教兴国 亟须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1998-11-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丰 捷 我有话说

中国科协曾三次在全国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理解科学基本术语和概念方面,我国公众与美、日、欧共体十四国相比,排在最后。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面对鲜明的反差,有识之士表示——

您知道什么是“分子”,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什么是“DNA”吗?

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放在一起,您也许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三个国际通用的测量词汇,用以衡量公众的科学素养。

从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了国民科学素养的评估研究,并将其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90年代起,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的测量指标体系,于1992、1994和1996年三次进行了全国范围内20万分之一的抽样调查,结果却是,在理解科学基本术语和概念方面,我国公众与美国、日本、欧共体14国相比,排在最后一位。尤其在对较新的科学词汇或概念的了解上,结果颇令人心惊。比如对上述三个词汇的了解程度,1996年对18至69岁成年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不知道“分子”的人达85%,不知道“计算机软件”的达94%,不知道“DNA”的达91%。根据目前通用的统计方法,美国、欧共体国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标准的人口比例比我国分别高出35倍和22倍。

严酷的事实摆在面前,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堪忧。首先,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处于滞后状态。据1992、1994、1996年的三次调查,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理解科学术语和概念的比例分别为30.1%、33.8%(原始数据)和24.2%;基本理解科学过程的比例分别为2.6%、3.4%(原始数据)和2.6%;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比例分别为1.9%、2.3%(原始数据)和2.1%。从数字上看,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过去6年中停滞不前;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两相对比,这种鲜明的反差不能不让人警醒。其次,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单一,绝大多数依靠电视和报刊获得科学知识,通过公共设施和场所获得科学技术教育知识的比例很低,运用电脑和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很差。全方位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另一方面,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非常不平衡。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人口多、底子薄、受教育程度低;部分领导对科普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工作不力;大众媒体对科普宣传不够;科技馆等科普设施数量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科普投入不足,教育体制落后,科技在基础教育中得不到足够重视等是造成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专家特别指出,电视、报刊、出版、广播、电影等传播媒体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目前科普节目,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科普节目所占比重很小。另一方面,科普读物的质量普遍偏低,出版科普图书的出版社普遍效益不佳。80年代末,科普期刊也走入了低谷。

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有识之士表示,科普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应进一步提高对科普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其次,加大对科普的投入,做到地方各级财政单列科普专项经费,人均不少于0.10元,并逐年增加,同时鼓励多渠道筹集科普经费。

第三,大众传播媒体应把科普宣传放在突出地位,繁荣科普创作。

第四,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尤其是把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馆建设、改造、利用好。

第五,努力发挥教育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六,设立国家级的科普奖励制度和科学普及专业技术职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